2014年 07月29日 星期二 天氣 : 台北▼

國度復興報 Kingdom Revival Times

  • 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歡樂,要發起大聲,歡呼歌頌!

    —詩篇98篇4節

簡體

走出教會圍牆 參與公共領域

圖,黃銘嫥攝 圖,黃銘嫥攝

 【記者黃銘嫥綜合報導】由校園書房出版社主辦「2014斯托得紀念講座─基督徒如何改變世界?基督信仰與公共參與」,七月十九日在浸信會懷恩堂舉行,由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余達心教授主講。
從教會論看公共神學
 上午「從教會論看公共神學」,余教授以自身經歷作為開場。在他信主不久即面臨信仰與文化的衝突,當時宣教士告訴他,既已信主就不要再參與中國人的農曆春節活動,他不解為何自己的信仰與文化會彼此對立。之後,他到了美國唸書,他發現原來聖經中的「福音」指的是「天國的福音」,即上帝要在世界上的每個領域、生活的每個層面都要作王掌權,但現今基督徒卻往往將福音停留在個人層面。
 之後,因著幾次事件,深深影響了余教授,使他感受到信仰一定要落實在所在的社群、文化中。一九八二年,香港發生了山泥傾洩事故,很多人死去,「這大大挑戰了我的神學,我問:在富裕的香港,為何還有這麼多的貧民區?而我的信仰又該如何回應這社會的現實?」一九八五年,余教授在一個貧窮的社區內建立教會,「我看到貧窮真實的面貌,我受到很大的挑戰,我的神學若是道成肉身的神學,我必須要回應貧窮的問題。」之後,他又經歷了會友經商時的挑戰、六四的震撼,以及會友因著炒賣英磅遭受極大損失等。余教授表示,信徒並非活在抽象的信仰空間,他們的生命與經濟、政治、文化糾結在一起,而這一切都影響著他們的信仰生活。
 此時,他漸漸領悟到尼布爾的《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Moral Man and Immoral Society)的真義,「當我們看到人有困難時,會很有心想要協助他,但這只是停留在個人層面。當你幫完這個窮人,轉過頭來,你可能還在參與經濟體制,而這個體制正在不斷地製造更多如此的窮人。」尼布爾言,宗教的情感可以在個人層面作用,卻無法在社會整體裡發生效用,「我們裡面的『愛』若要反應到社會的層面,就是『公義』。因此,當我們要愛人的同時,需要問:這個社會應有怎樣的公義行在當中?基督教信仰是關乎公義、仁愛、和平的國度,即上帝的國度。」
 接下來,余達心教授談到教會的本質與使命。「當我們安舒地在教會圍牆內,服在基督腳下認祂為主時,我們有沒有問:我的鄰舍有沒有服在基督腳下?我四周圍的文化生態、經濟結構、政治體制,有沒有服在基督腳下?」余教授指出,教會是上帝放在人類歷史中的「革命特工」(Transformative Agent),為世界帶來改變,使之成為上帝國度。
 對於有不少社會人士認為宗教屬私人信仰,教會應守在教會之內,在公共理性對話中沒有位置,還有不少基督徒,以政教分離為由,拒絕進入公共領域。余教授回應,信徒就活在價值的公共空間中,不論喜歡或不喜歡,每一天都不斷與其他人參與定義價值、創造價值、分發價值,一同塑造公共生活的領域,「當影響深遠的政策被提出時,教會要如何回應?當某一社會運動出現,教會怎麼反應?」余達心教授表示,教會應以立約者的身份進入公共領域,是「一個對社會有承擔的社群,同時卻又確認、尊重社會中的不同群體擁有他們的自由,那怕是否定基督教信仰、價值的群體。」
從終末論看公共神學
 下午「從終末論看公共神學」中,余教授談到基督徒就活在末世的張力中,因此,需認清自己是誰,重拾末世情懷,堅持國度觀,超越個人主義的救贖觀,保持等候主再來的熱忱,並謹記自己是革命任務。
 他引用史福索(Ed Silvoso)所提出「教會首先要有五個思維上的轉化」包括1.福音改造國家和民族,而非單單改變個人、2.改革震央在職場、3.工作就是敬拜、4.將神的國度帶到黑暗掌權之地、5.消除結構性貧窮。他提醒,教會需從狹隘的教會觀及聖俗二分的事奉觀出來,重拾信徒皆祭司的信念。
 余教授表示,現今的形勢非常嚴峻:個人主體絕對化、沒有委身的自由,以及超級資本主義,導致價值崩潰、人格分解、社群割裂、法律與道德分家、人的自我物化。目前公共神學的三大課題為:從仁愛與公義批判超級資本主義、從自由與承擔批判自由人文主義,以及重建人的內在心靈。

最後修改於 2014-07-24, 週四 16:10
Loading

財團法人國度復興傳播基金會
社址:10662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24號10F
電話:02-2367-3003  傳真:02-2367-5443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