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04月17日 天氣 : 台北▼

國度復興報 Kingdom Revival Times

  • 就是蝗蟲⋯⋯,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補還你們。

    —約珥書2:25

簡體

家庭病理學的一堂課:多元成家法案對下一代的影響

◎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家庭病理學的碩士研究生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如果同性戀“婚姻”合法,那要讓孩子放棄爸爸還是媽媽?」
今年年初,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顯示,台灣同志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四點四。為了維護同志的權益,「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提出的「多元成家」方案,在各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我們教牧研究院在家庭病理學課堂上,也將這個熱門話題,當作一個很實際的題材讓同學們來進行討論。
老師請同學們先行分組,就「多元成家」方案,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提出可供討論的議題並作出論述,各組輪流針對所提出的論點作出假設,其他組員都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駁斥,讓每一個論點是客觀且公平的。
同學們熱烈討論之下,其中有兩個論點暫不列入討論範圍;就是從「人權」的角度來談論同性婚姻,以及同志婚姻合法助長愛滋病傳播的說法。一致認為重點應放在「多元成家」方案對下一代的影響,因為家庭病理學主要探討的面向包括:精神疾患與婚姻功能的關係,影響婚姻的穩定性及滿意度的因素,也探討親子關係、親職教育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命發展及人際關係的建立等。
■從依附理論探討對孩童成長影響
要探討「多元成家」方案將會對社會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雖然可以從病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同性婚姻的穩定性及滿意度,但由於目前對於這方面的臨床研究文獻不足,因此只能從依附理論來探討同志婚姻和伴侶制度下所產生的家庭,對下一代照顧養育的影響等,在論述上會比較有說服力。
由於同志婚姻視同於異性婚姻,亦即可以領養孩子,從家庭病理學角度看同性婚姻,在原生家庭父母角色的建立及認同就產生問題,因為在嬰幼兒成長階段都需要父母雙方的參與照顧和教養,由於男女有生理、心理上實際差異(雄雌性荷爾蒙),父母在示範情緒表達和互動行為模式都有不同的功能,如有所缺將影響孩童在不同階段生命的成長及與人際關係的建立。
同性戀人只能在「婚姻關係」與「伴侶關係」擇一,同學們討論到伴侶制度,由於兩個人無分性別,皆可登記為「伴侶」,由於對伴侶沒有性忠誠的義務,也可以隨時離開,除了「家庭」的定義被進一步的挑戰之外,伴侶制度(男男、女女、男女)可以單方中止關係,卻可以收養孩子的論點,相對於同志婚姻,對下一代的影響更大。因為伴侶是不以性行為為基礎,也不是在婚姻關係中,伴侶可以是情人也可以是兩個親密好友,兩人即可登記成為「伴侶」。比較令人擔憂的是同性伴侶亦可共同收養孩子,縱使雙方的伴侶關係解除,兩個人必須承諾共同負擔撫養責任。從實際面來看在同性伴侶關係中領養的孩子,若是兩人非婚生子女,當伴侶關係解除後,對於領養的孩子就共同負擔撫養責任說法,雙方仍能維持承諾還是互推責任,將是對人性一個很大的考驗,最無辜的是孩子,其心理的影響或許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焦點。光是父母離婚對孩子的衝擊已經很大了,更何況是可以隨時單方中止的父母關係,其實就是將孩子暴露在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根據Bowlby(1969/1982)的依附理論提到;父母或照顧者和小孩之間的連結,界定了人類經驗的核心,照顧孩子的人其情緒經驗,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經驗,這種親子的聯合建立了孩童,無論是生理或心理上,最強韌和最重要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也是孩子成長和發展的主要元素。父母離異對於小孩已經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這種容易隨時單方解約的關係(不論是同性或是異性),以及沒有性忠貞的伴侶關係,對於孩子的成長衝擊更大。不需要為伴侶保有性忠貞的說法,也意味著家庭界線的瓦解,特別孩童在成長階段,家人關係可以隨時單方解除,孩子是在被拒絕和模糊不清照顧之下,或是經由多個不同的人接手養育,都會造成孩子心理缺乏安全感,導致不安全依附所產生的負向內在運作模式,自我價值感低落、自卑、缺乏生活動力、對他人無法信任、情緒焦慮等,造成人格發展的異常,也影響日後人際互動及親密關係的建立。
■對下一代探索性別可能造成的影響
有同學質疑同性婚姻缺乏男女其中一方,是否與單親情況雷同?並指出同性婚姻如果等同單親家庭,所缺乏異性教育是否可藉由外公及爺爺,或同性戀教會的異性來作為補足?結果有另一位同學以自身單親經驗指出;單親是非自願性的缺乏父母其中一方,但事實上仍然是擁有父母雙方的愛。但同性婚姻是完全剝削小孩有這個權利。他認為父親母親在扮演親職上都有他的獨特性。即使是有其他異性親人或友人扮演類同父親或母親角色,仍然無法作完整的替代。加上我們家庭病理學認同父親及母親在教養孩童上各有其功能,及這些功能有其獨特性及不可替代性,同性婚姻實際上是賦予領養小孩及代孕等的權利,實質上也等於剝削小孩有完整教養的機會。
除了有不安全依附的顧慮之外,還有角色認同的問題,由於血緣關係混淆對父母角色錯亂(父親應是男或是女),造成自我認同低落、混淆,在性別的認知上模糊、認同錯亂(我是男?女?),行為舉止無學習對象模仿會有困難,在建立男女親密關係及人際互動、交往上都會造成很深的影響。
同學們還從不同的角度拋出各種五花八門的議題;例如:從生物學角度探討男女生理結構上的問題,未來擇偶的錯亂(男男?女女?男女?)對於性別錯亂(我是誰?是男是女可以自己選嗎?)延伸到人類將來如何繁衍後代的問題及人類存活問題,還有包括歐美個人中心主義 vs. 華人緊密家庭觀念;華人社會的婆婆是否能接受來自同性婚姻教養的女孩作為媳婦,或是與同性戀家庭成為親家等等問題。
大家反應熱烈的討論這些議題,逐漸發現討論的內容除了超越同性婚姻的層次,更讓大家重新審視這個世代所謂的「家庭」的定義與組成。
最後,有一位同學秀出一個短片,就是一個11歲女孩Grace Evans在明尼蘇達州議會對於同性戀婚姻的發言。影片中她提出簡單明確又有力的問題,讓所有的議員鴉雀無聲,她說:「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如果同性戀『婚姻』合法,那要讓孩子放棄爸爸還是媽媽?」
還有同學提到在網路上看到美國茶黨聯合創辦人道格•梅恩沃林(Doug Mainwaring)在Public Discourse(公共論壇)網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是男同志,我反對同性婚姻」的文章,他以自身曾收養孩子的經驗主張:「孩子需要從一父一母那裡才能接受到健康的愛,這是同性婚姻做不到的。婚姻不應該為了成人的情慾與私欲,而漠視孩子的需要與權利。」道格•梅恩沃林年輕時曾選擇結婚及收養小孩。及後,他又追求同性戀。但十年後,他再度選擇和前妻努力修復家庭關係,原因是他發現同性婚姻組成的家庭和一男一女組成的家庭是截然不同的;同性婚姻會剝奪孩子生活在兩性婚姻家庭成長的機會,他個人認為孩子真正需要且渴望的是兩性的愛。
在討論熱烈之後即將結束這堂課時,教室突然有數分鐘的寂靜,感覺似乎有一股很沉重的情緒迴盪在空氣中。相信大家透過這堂課的討論對於「多元成家」方案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之外,也對法案的通過更增多了一份擔憂。

最後修改於 2013-12-04, 週三 10:07
Loading

財團法人國度復興傳播基金會
社址:10662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24號10F
電話:02-2367-3003  傳真:02-2367-5443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