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01月07日 星期四 天氣 : 台北▼

國度復興報 Kingdom Revival Times

  • 凡遵守主道的,愛上帝的心在他裡面實在是完全的,從此我們知道我們是在主裡面。

    —約翰一書2章5節

簡體

當教會遇到政治(四):仰望永遠的上帝之城

◎錢玉舜牧師
主後410年,北蠻人哥德王阿拉利(Alaric)率軍攻陷羅馬,豐富華美的帝國古都一夕陷落,許多異教徒把羅馬的敗亡歸咎於他們轉信基督,得罪了先前所事奉的諸神;許多基督徒,則是對君士坦丁大帝以來,逐漸披上救贖神聖光環的羅馬城,竟然會被不信主的外邦人攻陷而震驚不已。著名的教父耶柔米(Jerome,347-420 A.D.)甚至悲觀的以為「敵基督」就要臨到了,他說:「全世界正衝向毀滅,帝國首府,榮耀之城,慘被巨火吞滅,神聖教會淪為灰燼,神的聖徒被捉拿、苦待、殺戮。」「誰能相信立在得勝基石上的羅馬城竟會毀滅,而她這個國度之母,竟成為墳墓?」
面對這樣的情境,當時北非希波的主教奧古斯丁,便於主後413年開始,用了13年的歲月,於主後427年寫成了《上帝之城》這本書。他一方面極力辯駁這些異教徒的指控,舉出古羅馬神祇的粗鄙及縱慾,以及那些敬拜邪惡神祉的羅馬諸王的罪行,以論證羅馬的敗亡,絕對不是因為基督教,而是出於其自身的罪孽;甚至,相對於入侵的蠻族赦免了基督教堂及到教堂避難的人,卻對殘留的異教殿宇毫不留情的毀壞情形看來,基督教會其實才是羅馬百姓的真正保護者。
另一方面他也清楚的告訴基督徒,這繁華的羅馬城,只是一座暫時的,充滿罪惡的「地上之城」。因此,縱使她曾經如何的恩待基督徒,使教會能透過她的權勢與幫助,擴展上帝的國度,但這並未帶來千禧年(millennium)的福樂,所以基督徒絕對不要天真的以為,這「地上之城」就等同於「上帝之城」,也千萬不要寄情於人類歷史中的任何屬世的個人、國度、城市、組織或改革,因為她們絕對脫離不了罪惡的本性,終會有敗亡的一天。
換言之,奧古斯丁寫作《上帝之城》的直接動機是重新評價羅馬的歷史地位,在此基礎上解釋了基督教與國家的關係,清除基督徒對世俗政權的依賴心態,以及由於世俗政權被挫敗而產生的悲觀情緒。其目的,不只在反駁異教徒,也在勸勉基督徒,不要把人生的希望寄託在世俗國度上,而應該轉眼追求天上的國度與福祉。
然而,雖然在奧古斯丁的觀念裡,「上帝之城」與「俗世之城」是相對立的,但其界限卻是屬靈的,前者是以一種「博施濟眾之愛」(caritas),來愛上帝並愛人如己,後者則是以一種「人間情慾之愛」(amor)來愛自己及其他的人、事、物,而由於博施濟眾之愛是唯有面向神,接受耶穌救恩之人才能擁有,如此,唯有信徒所組成的真教會,才能算是上帝之城。其與現存的教會並不完全等同,因為在現存的教會中,仍充斥著許多假冒為善,並未真正虔誠歸信之人。
至於後者「俗世之城」,則必然是指向於現存的國家、社會。這國家社會乃在提供現世的利益,並如保羅所言,是為了「賞善罰惡」而存在,因此其目的乃在維持公義並提供現世生活所需的利益。可惜的是,身處於原罪汙染下的人類,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真正而完美的公義與和平。如此,既是天城子民,又是地城子民的基督徒,乃有一上帝所賦與的積極使命,那就是將其所領受於上帝的完美愛心與德性,透過在地的活動,彰顯出來,而地城所能給予天城子民的回報,則在於磨練這些屬神的百姓,激發屬天的信德。當然這也說明了,仍在今世存活的天城子民,並未達於全然美善的地步,而只是朝向漸臻完美的地步邁進,這全然完美的企求,唯有當末日基督再臨之時,方能達成。屆時「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十一15)
以此觀照今日台灣基督徒所面對的情勢,我們雖然要以基督代言人的身分,努力參與社會的關懷,甚至法政的革新。但千萬別忘了,這屬世政治絕不會有臻於完美的一天,信徒不僅要看透屬世社會罪惡的本性與敗亡的必然結局,也要有「即或不然」時,因堅持基督信仰而為主受苦的心志跟預備。當然,更不要忘了主裡敬虔,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持定那真正的生命(參提前六19),這也正是彼得所勸勉信徒的:
「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但我們照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三11-13)
作者簡介:錢玉舜,文化大學哲學博士(專研基督教歷史哲學與政教關係),現任以琳基督徒中心石牌教會牧師,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最後修改於 2015-11-17, 週二 15:41
Loading

財團法人國度復興傳播基金會
社址:10662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24號10F
電話:02-2367-3003  傳真:02-2367-5443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