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04月24日 星期日 天氣 : 台北▼

國度復興報 Kingdom Revival Times

  • 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

    —以弗所書4章22節

簡體

兒少心智發展問題專題之五:淺談人際發展與性格異常

◎劉鴻徽醫師/北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
 社會上對新一代的年輕人常常形容為「草莓族」,這是一種帶有輕蔑意味的說法,並不盡公平。事實上年輕人常從社會新聞來看大人的社會,看起來社會運作不也趨向「草莓化」—更多的自我中心,速食取向,避重就輕,更擅長反省別人而不會反省自己—在這種環境長大的新生代能不被「草莓化」嗎?另一方面來看,卻不必這麼悲觀,多元社會固然複雜而自我,健康的家庭、教室、職場與教會等團體將會是明亮的燈台,吸引人在其中被「愛、智慧與公義」重新建造。
家庭-第一個人際發展的社會
 兒童第一個人際發展的社會就是在家庭,家庭是上帝完美的設計,讓我們從孩子這一方面來瀏覽家庭經驗的影響力。
 孩子有很長的年日軟弱無助,完全需要大人的照顧。如果大人對他的需要能適當回應,他就會很有安全感。這其中不只是給予生理滿足與笑容,也包括各種情緒的互動,例如生氣與管教這類有壓力的情緒互動。孩子如果感受到的是一致性回應,他就能將大人情緒的表達及反應「內化」成為他個性的一部分。他能從互動中安定地學習感受與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且能夠區分別人與自己的情緒。
 相反的,如果孩子在冷漠忽略的環境成長,或是在高度情緒壓力或混亂的照顧關係中成長,等於是強迫孩子把心門關起來,或強迫他選擇對環境充滿負面的期待。可以想像這樣的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容易使周圍的人排斥或迴避,而使得他一再印證自己扭曲的認知是真實的。例如孩子很活潑卻常常被怕吵的父親斥責,孩子就變得很壓抑自己的興奮,相信「興奮是不會被喜歡的」,有時壓抑久了遇到好笑的事反而興奮反應更強烈,就更容易經驗到被別人排斥,就再次強化了這種負面的期待,類似的扭曲的認知模式與行為,就成為個性的一部分了。
 這裡要提醒的是: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生氣質與遺傳特性,有些孩子確實屬於「難養型」、「磨娘精」,可能是敏感、固執,或容易誤解別人的表情,這需要特別有耐心的父母展現「不止息的愛」,可能還需要專業的評估與諮商。另一方面,孩子的確也有責任學習信任父母的愛,敞開心來學習溝通。有的孩子確實需要從健康地敬重父母來增長智慧,誤以為「自己是老大」的孩子是「被愚蒙迷住了他的心」(參箴廿二15)。
學校與同儕-建立世界觀及自我認同
 兒少進入學校與同儕團體中學習探索這個世界,不僅建立了他們的世界觀,也從與人互動中建立自我認同。孩子在學校出現大大小小的狀況是正常的過程,反應出他需要面對學習的功課是什麼。是誰的錯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孩子能否在人際互動中建立健康的性格。
 很多孩子在挫折中學會的是「反正都是我的錯」,「先認錯的痛苦會最少」,這樣不是使孩子極端自卑,就是使孩子討好卻不會真的悔改。如果急於糾正表面的行為是非,卻造成孩子拒絕說出真實的感受,甚至怨恨任何人,這都適得其反。這時需要放慢處理的腳步,不要「浪費」這次寶貴的經驗,很可能從小小的事件會看到孩子內心世界存在的危機,或是發現孩子生命中的寶藏。
 到了青少年期,孩子常常和權威之間的戰爭就是「自主權」之爭。當孩子越是在自主上有更大的權利,也表示他的責任範圍更大了。如果在權利與責任不對等的生活經驗發展,性格就容易扭曲。簡言之,如果我們越是自我中心,看不見自己的責任,就越會發展出扭曲的性格。例如,我們常見老師糾正上課擾亂秩序的同學,可能他在乎老師都沒注意有人先騷擾他,他不過是「正當地抗議」,或他覺得上課方式太無聊,他不過是「想增加大家上課的樂趣」,一旦被嚴厲責備,就引發他對老師敵對的態度,緊接著師生關係的惡性循環就上演了。
 孩子所在的環境,若是不能用愛循循善誘,許多負面早期成長經驗,就會讓孩子更容易選擇敵對防衛的方式與人互動。社會越是自私功利,許多孩子就必須靠扭曲的認知與行為模式生存下來。教會若是也像公司以管理績效為優先,失去了像家庭的養育功能,只是讓一些擅長在宗教團體生存的孩子,有個逃避安樂窩,或暫時有個表演的舞台罷了。
 這就是不能讓神愛的法則運行的環境,人就無法在其中成長學習,人無法回轉像孩子一樣,失去成長的可塑性,心就漸漸剛硬了。當父母看見自己的孩子心硬,人際互動與性格扭曲,這是何等的令人憂心啊!想想看聖靈是否也擔憂我們心硬呢?父神會用何等的愛與智慧來使性格扭曲的我們回轉呢?看一看青少年發展的困境,或許當我們用愛心、代禱、榜樣,來影響今日的青少年,我們更能像孩子一樣,歸向我們的天父呢!

Loading

財團法人國度復興傳播基金會
社址:10662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24號10F
電話:02-2367-3003  傳真:02-2367-5443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