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07月08日 星期一 天氣 : 台北▼

國度復興報 Kingdom Revival Times

  • 只是我先前以為於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

    —腓立比書3:7

簡體

以同理心走過災難與悲傷

圖,商可瑩攝 圖,商可瑩攝

  【記者商可瑩台南報導】有感於面對天災變故、身體疾病,受災民眾與廣大群眾所引發的喪親悲痛情緒。基督教福利會籌辦「災難與悲傷輔導」研習會,提供教牧界如何協助進行心理輔導及生活重建。邀請宗教、精神醫療、社會福利與諮商協談各界專業人士,分成三階段進行探究,並於六月廿六至廿八日進行第三階段課程。
  主責此研習會之一,任教於長榮大學神學系的吳慈恩牧師(下圖左)強調,面對悲傷者的輔導及諮商,首要關鍵即是─允許他們表達悲傷情緒。她指出,面對悲傷與失落,會隨著年齡層不同而有不同方式的表達方式。同時呼籲,教牧者面對不同文化與種族悲傷者,亦須尊重該文化及背景的前提下,進行陪伴與牧養。
  受邀於主講之一的德生長老教會牧師胡忠銘(下圖中),於「追悼儀式與追思禮拜之設計與應用」的主題中表示,陪伴喪家過程中,不只是帶領讀經、禱告,而是能擁有牧羊人的心腸─「與哀哭者同哀哭」同理心陪伴走過傷痛過程。他並指出,身為牧者必須認知,不只是籌備儀式本身,更要在陪伴過程中,傳遞基督的愛與平安,使喪家能在悲傷過程中,保持生命力的延續。胡牧師強調,在告別式進行時,說明基督與靈魂的歸宿、永生之路的信息,更是身為牧者不容忽視的重點。
圖,(左)長榮大學神學系的吳慈恩牧師、(中)德生長老教會牧師胡忠銘、(右)旗山醫院精神科的竇秀蘭臨床心理師。商可瑩攝  胡牧師進一步提出,面對會友處於悲傷的情境時,「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可實際進行的原則,分別是:保持(Preservation)─使悲傷者情緒不致於持續憂鬱、安慰(Consolation)─透過分享,使悲傷者情緒能有釋放管道、堅固(Consolidation)─意識到悲傷是人生其中一段過程,以及贖回、補償(Redemption)─幫助悲傷者能以神的話再次站立。他以教會曾發生的個案為例指出,當悲傷者面臨突如其來的意外、失去,「陪伴的力量將勝於千萬句的安慰。」
  任職於旗山醫院精神科的竇秀蘭臨床心理師(下圖右),主講「多元文化諮商於悲傷輔導運用」,她強調,身為教牧者必須注意悲傷者本身所屬族群及其文化,並尊重及遵循其原有的組織、運作及文化習慣。她舉例,一般人可能認為「摸頭」為一種安慰行為,然而有些原住民族群,則視該行為即一種冒犯。並呼籲,身為教牧者會在知識及輔導技巧上有所學習,然而人在悲傷中仍是在「動態」的狀態,因此面對不同階段的悲傷者,切勿侷限於同一種治療。

最後修改於 2013-07-04, 週四 10:23
Loading

財團法人國度復興傳播基金會
社址:10662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24號10F
電話:02-2367-3003  傳真:02-2367-5443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