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09月25日 星期三 天氣 : 台北▼

國度復興報 Kingdom Revival Times

  •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

    —馬太福音5章16節

     
簡體

21世紀不能缺少的宣教觀

◎何俊明牧師/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神州華傳)副總主任
踏進廿一世紀已超過十年,不少有關廿一世紀宣教的文章已先後出版。由於廿一世紀地球村(global village)現象出現,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無疆界宣教」已是近在眼前的可行宣教策略。隨著地球村的出現,旅行比以前容易得多,同時也因著一些地區不容易接納傳統宣教士,因而產生短期委身及非長駐(non-residential) 等不同類型的「非典型宣教」。為了要達到長期居留在一些不接受傳統宣教士的地區,也有人以種種不同方式如營商宣教(business as mission)身分在工場出現。這些都是為了迎合不斷變幻的廿一世紀世界而產生的有效模式,但在這些創啟宣教模式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不能缺少─人的參與
二十世紀開展了資訊開放年代,隨著九十年代「網際網絡」(world wide web) 的引入到廣泛使用,使資訊可瞬間獲得,因而網際網絡於二十世紀開始成為宣教的媒介。在一些偏遠及落後的地區,設立一家「網吧」(Internet caf,e)可達到接觸人群及宣教的機會。製作福音節目、初信栽培材料、查經信息等資訊,透過網際網絡來傳達,大大改進了必須有宣教士到現場方能宣教的限制。應用現代科技來宣教而順勢進入廿一世紀。
自從「騰訊」(QQ)、「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站分別於二○○一、二○○四及二○○五年面世,使一些久已失散的「老朋友」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重新聯絡。喜出望外之餘,這些社交網站也成了宣教的工具。
另一方面,因著地球村的現實,令過去在某些地區才會遇見的族群出現於世界其他角落中,如中國的義烏有不少從穆斯林世界到中國購貨的人,因此接觸穆斯林已不再是遙不可及之事。在不同國家的高等學府中也不難找到從不同國家前來學習的知識分子。
這些情況的發生,讓我們看見今天的宣教屬於「無疆界的宣教」。我們留在自己的國家及地方都可以宣教。然而若再深思一層,以這種方式宣教,能真正達到宣教的目的及果效是有限度的。網際網絡固然可以傳福音及栽培初信者,電視及影片固然能吸引人,甚至網絡「虛擬教會」(Virtual-church)也可達到某程度上的牧養,但在一些偏遠及政治較封閉的地方則無法接收。這些宣教工具較適用於那些會瀏覽網站的年輕人,相對那些不擅上網的人及長者就缺少信耶穌的機會了。再者,若只透過一些影片或節目信主,這些新信徒與他們所信的耶穌的關係有可能極其膚淺,因為他們缺乏人貼身指導他們如何經歷神及堅立與耶穌的關係。如果新信徒僅以參加「虛擬教會」來維持成長,也缺少了讓信徒成長的互動關係。
再者,即使有不同族群流動到我們所在的區域,我們若沒有把握宣教的契機,這些商人或留學生在有限的日子過後就相繼離開。當他們離開後才想起失去宣教的機會,豈不可惜。由此可見,現代科技的確帶給我們很多宣教契機,但仍需要有人肯踏出自己的安樂窩,真實進入未得之民中間(presence)傳揚(participation)福音真理,宣教才會作得更踏實。
不能缺少─長期委身
如上所述,因著一些宣教地區不能接納傳統長駐的宣教士,因而產生如短期委身及非常駐等不同類型的「非典型」宣教士。這類型的宣教模式都能讓宣教士方便短期性居留在一個創啟地區,而且比較安全,這是無庸置疑的。可是,若只是用這種點到即止(hit and run)的方式宣教,成效有多大,值得思考。
以創啟地區而言,一般情況是當地人比較少有接觸基督徒的經驗,在建立信任及接納基督徒這過程上是需要時間的。正因這原因,短期委身即使是半年甚至是一年,也是比較難達到建立信任的關係。若委身只有兩星期,能讓當地人對基督徒產生好感,已經算相當成功了,根本談不上建立關係。再者,若沒有再訪工場跟進的整體計劃,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成果。若宣教工場並非創啟地區,筆者認為差派長駐宣教士仍是不能取代的,短期委身或非常駐式的宣教模式只屬協助性質而已。
再談短期委身及非常駐的宣教模式,這些模式雖有一定的價值,卻不能缺少長遠的委身計劃。耶穌給我們的榜樣是:祂傳福音但沒有成立教會,然而祂用了三年培訓門徒,然後讓門徒繼續宣教使命。使徒保羅雖以巡迴方式宣教,但他建立教會後,有整體計劃如派同工像提摩太及提多等駐堂牧養。即使無法派同工駐在各教會,卻培訓長老牧養教會,而自己(甚至派同工)經常探訪這些教會。由此可見,耶穌和保羅的宣教原則都是長期性的。
當然耶穌和保羅的時代沒有今天的簽證問題,在處理這問題時,或許經商、雙職等可幫助解決。
不能缺少─宣教使命
廿一世紀因著要解決簽證居留的問題,尤其進入創啟地區,不少為了能安排宣教士成功進入及居留在工場的方法,紛紛應運而生,例如:做生意、打工、辦學、教學、讀書、家長陪讀、醫療服務、移民等,這都是無可厚非的居留方法,但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是:當如何持久保持宣教的熱誠及初衷?經商者需花時間維持業務,受聘者要滿足雇主的期望,為滿足這些職任上的要求,都有可能讓宣教士漸漸以次要的責任取代原有的呼召,更有可能為求賺更多的錢,追求過日漸舒適的生活而改變當初的宣教呼召,忘記真正的使命。
筆者四年前曾到一創啟國家訪問,遇見幾位以老師身分在那居留的宣教士,深感欣慰。然而最近筆者再到該國訪問,發現那幾位宣教士已回國去。與當地的宣教士談起他們時,宣教士為這些同工的離開非常難過。原來這些人有些因著有另一個可賺更多錢的機會而放棄原來的宣教召命;有些是因找到婚姻對象而離開宣教岡位,也有些是因畏懼宣教的艱辛事奉而中途退出。他們回國後,因無法向支持者交代,便黯然離去了,他們實在傷透了那些忠心耿耿,將一分一毫節省下來的奉獻者,更辜負了他們真誠的代禱。
筆者認識一位在非創啟國家宣教的同工,卻曾因事工難以發展的重壓而幾乎決定離開工場。這些情況都在告訴我們宣教士要長久保持起初的宣教使命感並不是一件易事。
最早來中國宣教的宣教士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也是處在一個需要創啟的宣教環境中。為了要獲得在中國居留的權利,也為了有合法的理由學習中文,馬禮遜受聘於東印度公司任翻譯員。當時引起了不少支持者的非議。雖然有賺大錢的誘惑,但馬禮遜持守從神而來的召命及倫敦會給他的職責,在這段期間內完成了翻譯《聖經》成為中文《神天聖書》及編成了華英字典《五車韻府》,說明了在需要創啟的宣教環境下,持守宣教使命雖難,卻是絕對可行的。
結語
上述三個廿一世紀中不可缺少的宣教觀念:宣教士親身參與、長期委身及維持宣教召命,似是老生常談的事,但這三個原則在二十一世紀的宣教模式中絕不能缺少。願彼此互勉。
(蒙允轉載自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出版之《今日華人教會》2012年12月號)

Loading

財團法人國度復興傳播基金會
社址:10662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24號10F
電話:02-2367-3003  傳真:02-2367-5443  E-mail:[email protected]